统计局:2月份PMI为49%

2016-3-02   来源:光明网  

      3月1日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2016年2月份,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49.0%,低于上月0.4个百分点。
      PMI连续7个月低于容枯线,以及创2011年11月以来新低的现实,凸显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,在流动性相对宽松的货币市场环境下的窘境。一项财政或货币政策,其显效需要少则几个月、多则半年甚至一年时间,因此,在经济形势、政策参数瞬息万变的情况下,政策的最终效果往往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不相符、甚或南辕北辙。
      在政策周期内,流动性基本上保持宽松,PMI却始终处在荣枯线以下,说明货币政策对制造业的撬动效应有限。这其中,既有流动性通向实体经济的渠道阻塞问题,也有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本身的问题。前者,在制造业不景气之时,逐利资本肯定要流向边际效益更高的股市、房市和债市,由此与实体经济形成非良性循环;后者的问题则在流动性宽松之时更加突出,即制造业以及整个实体经济被结构在一个不合理的框架之内,这样的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所具有的风险,让资本望而却步,不敢涉足。显然,在产业结构、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,资本投入的迟缓性是必然之举。
      PMI持续低迷,固然反映了GDP增速下降、经济下行,以及处置僵尸企业和去过剩产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,但实际上也反映了在这些调整过程中创新面和新兴面不足的问题。这至少说明在调整过程中,调整下来的面大于调整上去的面的现实。
      公布的相关数据还显示,如果按企业规模看,大型企业的PMI为49.9%,比上月下降0.4个百分点,位于临界点以下;中型企业PMI为49.0%,与上月持平,仍低于临界点;小型企业PMI为44.4%,比上月下降1.7个百分点,持续位于收缩区间。这其中,对民生、对就业、对民众“获得感”有重要意义的小型企业的PMI下降且位于收缩区间,其政策效应恰在于通过PMI所显露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向。(摘编)